The original paper:

Paris, Axel, et al. “Terrain Amplification with Implicit 3D Features.”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(TOG) 38.5 (2019): 1-15.

近年来,SIGGRAPH 关注隐式建模这种传统领域的的文章越来越少,目前学界的重点主要在研究怎么把深度学习和计算机图形学结合。本文属于少见的关注到隐式建模对于 3D 地形意义的文章。

隐式建模可定义为 求一个3元的隐函数 \( f(x, y, z) = c \) 的解的分段线性近似

Contributions/TOC:

  1. 一个程序化模型,用以表示地形的地质学性质
  2. 一个连续的,基于隐表面的地形构造树,支持对地貌的紧凑编码( 如拱形和山洞)
  3. 一个高效的的3D地貌生成器,它将会把高度图转化为一个 Implicit 表示,并和其他的 3D Feature 结合
  4. 一个高效的针对2中的数据结构的多边形化算法(iso 算法)

地质学模型和地形CSG

构造树由两部分构成:

  • 一个地质学模型 G,用以表示基岩的分层特性
  • 一个隐式表面 T,定义地貌

这两部分都是一个 CSG 树,G 定义了一个地形的阻力场 \( \rho \)。T 定义了等值面为地表的一个标量场

地质学模型 \( G \)

G 的作用在于指导在什么地点生成山洞等破坏性的地形,在 \( G(x, y, z) < 0 \) 的位置这些地形最有可能出现。至于具体生成什么样的地形,可以由用户指定,也可以使用一个预先构造的 CSG 树

G 的基础元素可以来源于湍流(Turbulence)和有分层的地层结构(Strata),经过一些地质力的作用,形成褶皱和断层。最后,由于这些分层结构的对侵蚀的不同抵抗力,地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侵蚀效果

具体来说,地形对侵蚀的抵抗力可以用一个三维标量场 : \( \rho: \mathbb{R}^3 \rightarrow [0, 1] \) , 表示。0 和 1 分别表示最大最小的阻力值

湍流(Turbulence)

湍流可分为

  • 全方向的: \( \rho(p) = t(p/\lambda_0) \)
  • 仅垂直方向: \( \rho(p) = t(p_z/\lambda_0) \)。

全方向的湍流生成混乱的地形,可简单应用 Simplex Noise, 或者应用 FBM 中的 Wrap 。 垂直方向的湍流和下面的底层搭配能形成褶皱(Fold)效果

img

地层(Strada)

为了表示地层结构(Strada),需要生成在垂直高度上统一变化的阻力场,本文 通过组合 平面 SDF 加上一个衰减函数来做到 : \( \rho(p) = g \circ d(p) \)

d 是 plane SDF,g 即是衰减函数, t 是加入的湍流(Turbulence Noise)扰动

隐表面 \( \mathcal{T} \)

该论文所描述的 Terrain Implicit function 实际也只是 把 高度函数 \( h(p_{xy}) \) 转换为一个3D 的隐式函数

$$ f_\mathcal{T}(p) = \sigma \circ \nu(p) $$

其中 $$ v(p) = h(p_{xy}) -p_z $$ 这个就是一般的高度场直接转换为隐式表示的的最简单做法。但作者又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处理

$$ \sigma (x) = \begin{cases} T+x+\frac{3T-2R}{R^2}x^2+\frac{R-2T}{R^3}x^3 &, 0<x<R \\\ 2T &, otherwise \end{cases} $$

img

此处理的作用为使得距离地面超过R的位置不受地形的影响。(这个处理带来的明显问题是使得 \( \mathcal{T} \) 的局部性增强,不利于 LOD 和 SDF Culling )

接下来就是作者要引入的 3D Feature 部分了。这个思路也是和传统 CSG 和 SDF 操作 相似,通过 Union / Subtract 另一个 CSG \( \mathcal{S} \) 来制造山洞和悬崖等效果。

造浮岛的思路也和我想的一样:对两个 Terrain 做 Intersection,其中一个做了旋转/镜像

多边形化算法

本文举例了四个特征地形,每个地形的节点个数都上万了

img

这就导致 Evaluating implicit value 代价过大,因此他们的优化重点还是减少 Eval 的调用

优化1: Narrow Band of MC Cells

他们利用了只是对 Terrain 进行局部修改的特性,这样就非常适合加速 ISO point 的寻找过程以及 seed 类算法的应用。具体实现中该文 Query 了 Height Field 输入地形的一个 Narrow band

img

为了寻找这个 Narrow Band 实际上需要每个节点定义一个 Z Interval 函数 \((minZ, maxZ)= z(x, y) : \mathbb{R}^2 \rightarrow \mathbb{Z}^2 \) :输入一个 二维坐标,返回这个节点在 Z 方向上 Implicit Value 小于 0 的 Bound (离散化的) 。对于高度图很简单 \( minZ=maxZ=h(x, y) \) , 对于基本元素如 sphere,可以取到 analytical 的 bound,或者直接返回 BoundingBox 的 Z Interval。

为了保证 最后的 Mesh 是一个 \( C^0 \) 连续函数,还需要对 这个 Interval 做一次扩张,文中的方法是把每个 Interval 和附近的 1环邻域合并,使得每个 Interval 之间是连续的

总结:根据表格数据,这个优化最大提速 12 倍左右 (相比于标准 Marching Cubes)

优化2:Direct Elevation of Height Field

直接用高度/高度的线性插值来生成 Vertex,这个优化只有 1.5-2.5 的提速,有点奇怪

本文的优化效率依赖于真 3D Feature 占据地形的比重,比重越高优化效率越低(趋近于标准 Marching Cubes)